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意欲晋升爵位为国公,并接受古代帝王赐予的九锡礼遇。九锡是一种象征极高官位的九种珍贵赏赐,包括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及弓矢等炒股免费体验,代表着帝王对臣子的极大恩宠和尊荣。
颍川派的代表人物荀彧对此持反对态度,他曾言:“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句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意在劝曹操谨慎行事,不应轻易称王以免失去道义和羽毛。正因这番直言,作为曹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荀彧被调离权力中心,不久后便去世。
关于荀彧的死,《魏氏春秋》中记载了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曹操假意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盒后发现里面空无一物。荀彧聪明绝顶,立刻明白这是曹操暗示自己不再被重用。空盒象征曹操不愿养闲人,荀彧曾经直言顶撞,因此被视为吃闲饭。最终,荀彧选择了自尽,以表明自己的不甘和忠诚。
这引出一个疑问:荀彧曾为曹操献计献策,助其屡战屡胜,为什么作为坚定支持者,却极力反对曹操称王?
展开剩余83%荀彧出身于颍川荀氏(今河南省禹州市),字文若,生于东汉延熹六年(公元163年)。史书记载,他的曾祖荀遂曾迁居颍川,在当地建立了坚实的家族基础。颍川郡名门望族众多,除了荀氏之外,还有陈氏、钟氏、辛氏、郭氏等家族,均人才辈出,其中以荀氏最为显赫。
荀彧的祖父荀淑曾任汉郎陵令,早在顺帝、桓帝时期已名声远扬。他的八位叔父被称为“八龙”,其中荀爽更是官至三公。荀彧的哥哥荀谌则投奔袁绍,深受其信任。荀彧本人才华卓越,曾被南阳名士何颙称赞为“王佐之才”,后来迎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正式进入东汉权力中心。
荀彧为人不拘小节,既与士人集团保持友好,也能与宦官集团交往,显示出他高超的察言观色能力和亲和力。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认为颍川多战乱,不安全,劝说乡亲迁移,但因年轻无势,未被采纳。后他弃官投奔袁绍,但因袁绍性格优柔寡断,难以成大事,荀彧便果断转投曹操。
借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这正是荀彧“为自己选老板”的明智选择。荀彧与曹操志同道合,一方志在匡扶汉室,一方意欲重振朝纲,二人相见恨晚,荀彧从此坚定追随曹操。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尚未决定是否与袁绍决一死战,荀彧洞察其犹豫,提出了详尽的战略方案:先派大军攻打宛城和叶城,再派轻骑兵奇袭敌军,出其不意。曹操采纳此计,破釜沉舟,最终大胜官渡,夺得大量土地。
随后,荀彧提出了先取吕布、后图河北的战略方针,地位随之水涨船高。随着曹魏势力日益强盛,荀彧所代表的颍川派势力也随之壮大。颍川派在朝中为曹操制定多项战略,如迎接汉献帝迁都许都、坚守三城防线等,与另一强势派系谯郡派形成了鼎足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迎回了汉献帝刘协。这段君臣关系从微时相识,彼此信任,互不负对方。然而,在曹操称王一事上,向来善于察言观色的荀彧却表现出了强烈反对的态度。
那么,荀彧为何反对曹操称王呢?如今网络上流传多种说法,大致都认为荀彧是彻底的保皇派,建议曹操迎回汉献帝,正是希望通过曹操来匡扶汉室。换言之,曹操可以掌握兵权和实权,但天下还得是姓刘的皇帝。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未完全触及核心。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传统的君臣父子伦理被打破,荀彧身为重要谋士,绝非不识曹操真意。既然选择了曹操,荀彧自有自己的考虑。为何他多次顺应曹操,却在称王一事上顶撞,关键原因正是曹魏内部的派系斗争。
曹操麾下主要有两个派系,分别是以荀彧、陈群、郭嘉等人为代表的颍川派,以及以夏侯惇、曹真、曹洪等曹氏家族成员为主的谯郡派。这两派互为补充,各掌一方事务。荀彧担任尚书令,负责朝政;陈群主管人才选拔;郭嘉、荀攸则负责军事战略。谯郡派则掌握实权兵权。
这两派支撑着曹魏政权的稳固,但也存在矛盾。曹操迎回汉献帝后,政权日渐稳定,内部派系争斗开始显现并日益激烈。东汉末年“察举制”被豪门世族垄断,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和“屯田制”,打击了豪族利益。为此,曹操一方面笼络士族,一方面用强硬手腕镇压反对派,这导致颍川派和谯郡派的矛盾加剧。
当曹操计划取代汉献帝自立为王时,他自然倾向支持自己的嫡系谯郡派,因为曹操的崛起正是依靠屯田制和分割土地让寒门崛起,他更信任亲信部下。荀彧深知其中道理,他清楚一旦曹操称王,颍川派将被边缘化甚至打压。为此,荀彧冒着生命危险拖延曹操称王,以期为颍川派争取更多时间和机会,这些机会寄托在曹操的儿子曹丕身上。
曹操曾有意传位于曹植,支持者如杨修、丁仪等多属于谯郡派,颍川派则支持嫡长子曹丕,这导致曹丕与谯郡派间有心理隔阂。曹丕继位后,邺城爆发了魏讽谋反事件,使曹丕对谯郡派更加警惕。为稳固权力,曹丕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掌握军权,同时司马懿也被委以重任,使颍川派不仅握有政权,也掌控军权。
曹丕为削弱谯郡派势力,先封曹洪为骠骑大将军,但随后废为庶人,几乎杀害曹洪,借此打压谯郡派。进入魏明帝时期,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集团与曹真领导的宗室集团明争暗斗。司马懿虽权倾朝野,却始终未称帝,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高平陵政变,赢得了不少老臣支持。
司马懿深谙政局,与曹操、曹丕都曾交手,明白司马家仅代表士族利益,贸然称帝只会招致祸端。曹操尚未称王时,谯郡派掌兵权,颍川派虽不显山露水,却仍具影响力。曹操称王后,政策必将倾斜,颍川派能否继续掌权存疑,世子曹丕能否顺利继承也难以保证。
鉴于此,荀彧宁愿冒死劝阻曹操称王,维护“正统”汉室,保护颍川派的利益。虽然曹操是乱世枭雄,但他也依赖世家门阀的支持。荀彧用生命阻止曹操称王,一方面为正统抱打不平,另一方面也提醒曹操投鼠忌器。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不是涉及家族利益,荀彧这个地位显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绝不会轻易选择自尽。
不可否认,荀彧的“以退为进”策略炒股免费体验,短期内成功让曹操放弃称王计划,但也埋下了曹魏政权日后衰败的隐患。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正规配资十大排名_十大合法配资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