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在评论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时上网配资炒股,提出了与毛宗岗截然相反的意见:“后主是个安乐菩萨出世,人不知也,反笑之,可怜可怜。”
李贽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卒于万历三十年,毛宗岗生于明崇祯五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所以毛宗岗应该是看过李贽评语的,但他还是对刘禅大加挞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其不知忧患,固当封以此名(安乐公)。见魏而不思蜀,已为无情。见蜀而不思蜀,尤为无情。”
毛宗岗似乎对刘禅有些成见,甚至对刘禅有没有说过那句话,以及那句话的真实含义也提出了质疑:“或作高视刘禅之说曰:‘此间乐,不思蜀’之言,乃禅之巧于自全也。若日夜流涕,感愤思归,奸雄如司马昭,其能容之乎?然则闭目开目之刘禅,依然一青梅煮酒、闻雷失箸之刘玄德耳。虽然,使禅而果能如是,则不至于用黄皓,不至于疑姜维,亦不至于献成都降邓艾矣。”
毛宗岗的意思,是如果刘禅能想出示弱、示昏之计自保,就不会重用宦官黄浩而怀疑姜维了,但是我们细看《三国志》,就会发现姜维“九伐中原”徒劳无功,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处分,官爵也从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当阳亭侯晋升为大将军、平襄侯,延熙十九年(256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也没有被剥夺兵权,姜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刘禅还是让他以后将军身份行大将军事,跟诸葛亮初出祁山失利的“处罚”是一样的,而且在两年后,也就是景耀元年(258年),刘禅又下诏恢复了姜维大将军的职位。
展开剩余78%姜维在蜀汉有政敌,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即使是曹操和诸葛亮,明里暗里也有一些“对手”,黄皓和陈祗只不过是避免姜维一家独大的工具而已,事实上刘禅对姜维一派还是很重用的:“维昔所俱至蜀,梁绪官至大鸿胪(比后来的礼部尚书差点也不多),尹赏执金吾(主徼循京师、禁备盗贼、逮捕罪犯、审治狱案、京戍屯卫,基本相当于后来的九门提督),梁虔大长秋(后宫大总管,职掌奉宣中宫命。凡给赐宗亲,及宗亲当谒见者关通之,中宫出则从)。”
说刘禅是昏君,却没有什么“残害忠良”的劣迹,对姜维也是授予征伐全权,对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的后代也委以重任:诸葛瞻十七岁娶了公主后,历任骑都尉、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军师将军、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关兴为侍中、中监军,关统娶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张飞次子张绍为侍中尚书仆射,张飞长孙张遵为尚书;赵统为虎贲中郎督行领军,赵广为牙门将。
实事求是地说,蜀国(准确地说应该是季汉)的将相二代远不及一代那样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但刘禅还是给了他们相当重要的职务和较高的官爵,只可惜这些人都没能挽救季汉危亡。
刘禅投降前,也曾想过去南中固守,或者到东吴求救,但群臣一致反对,认为还不如直接投降来得痛快,刘禅想打,无人可用,想去南中,又怕南中不欢迎,投降就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刘禅投降后并不安全,于是“乐不思蜀”就被载入了《魏晋春秋》:“王(晋王司马昭)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睿智且细心的读者诸君肯定会从这段史料中看出暗藏的刀光剑影,刘禅之“惊”也大有因由:司马昭怎么知道郤正说过这样的话?
郤正绝非蜀汉忠臣,而是一个老滑头,黄皓是个小人,但郤正跟他相处“融洽”:“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
成都不战而降,谯周是第一投降派,郤正也是同谋:“景耀六年,后主从谯周之计,遣使请降于邓艾,其书,正所造也。”
写投降书的郤正忽然让刘禅向阴险歹毒且狡诈多疑的司马昭要求回蜀地,这岂不是把刘禅往死路上推?
“扶不起的阿斗”只是后来的说法,刘备临终前的遗照中,对刘禅还是很满意的,刘备的满意还是来自诸葛亮对刘禅的夸奖:“射君(射援,就是在劝刘备进位汉中王表章上排名第四的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该表章中诸葛亮第五、关羽第六、张飞第七、黄忠第八)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刘备托孤的时候,刘禅还有两个弟弟,如果刘禅真不行,刘备和诸葛亮并不是没有其他选择。
刘备常年外出征战,教导刘禅的就是诸葛亮(正史中的刘备出征,要么带庞统,要么带法正,诸葛亮一直留守大本营,主要工作是“足兵足食”,另一个工作就是教刘禅),所以诸葛亮既是刘禅的相父,也是刘禅的师父,刘禅不可能一点诸葛亮的智谋都没学到——诸葛亮教刘禅的时间,可比教诸葛瞻的时间长多了。
刘禅可能是一个庸君,但绝非昏君,如果在明朝,或许能当朱高炽,在清朝,或许能当嘉庆皇帝颙琰,但是在三国乱世,做一个“守成之君”实在太难了:诸葛亮234年薨逝,蜀汉263年灭亡,这三十来年,刘禅支撑得一定很辛苦——如果他真是一个无道昏君,早就被曹家和孙家灭掉了。
刘禅受诸葛亮耳濡目染多年,自然也能看出郤正极有可能是受司马昭指使来试探自己,于是难题就来了:不按郤正的话说,那就说明他识破了司马昭之心,按郤正的话来说,那就是自寻死路。
刘禅可能也跟刘备学了一些演技:既按照郤正的话复述了一遍,又明确显示那番话是别人教的而非出自他本心,顺便也把郤正“卖”了。
其实不用刘禅“出卖”,司马昭那句“何乃似郤正语”,就已经告诉世人:这话郤正跟我商量过!
要不怎么说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像摄影师扛着摄像机到汉末拍的呢,我们看郤正当时的眼神,就会发现他恨不能一口吞了刘禅——他没想到刘禅居然用精湛的演技,化解了他和司马昭设下的必杀之局。
刘禅拖家带口投降,蜀汉旧臣也都随同前往,他就是回到蜀地,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郤正让他说那番话,绝对没安好心。
刘禅是亡国之君,而且没做到“君王死社稷”,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上网配资炒股,但要说他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显然也是不客观公正的,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是您坐在刘禅的位置上,会如何理解郤正的“妙计”?怎样做才能消除司马昭心中的杀意?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正规配资十大排名_十大合法配资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观点